徐德龍教授,甘肅蘭州人,1952年8月出生,1976年8月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水泥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 。1983年在南京化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90年在德國clausthal大學取得學位工程師學位,1996年在東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個人履歷
曾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研室主任、粉體工程研究所所長、材料系系主任、常務副校長等職,現任我校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并兼任中國建材工業科教委委員,中國金屬學會、中國冶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新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國家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委,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a級會員,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等國內外八所高校的兼職教授等職,F中國工程院化學與材料學部院士。1998年徐德龍教授上任校長時,曾宣布自己將是一位平民校長,在當選院士后他說“我將永遠是一位平民院士”。
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三日被原冶金工業部任命為校長,主持全校行政工作至今。
1998年8月上任初期,帶領學校領導班子認真分析國內外形勢、清醒認識自己的優劣勢、準確把握學校的定位,迎難而上,提出了三年學校發展的基本思路,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求生存,狠抓學科建設上水平,適度擴大規模求效益,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促發展”。這一思路被學校發展實踐證明是符合當時實際和社會形勢發展。
編輯本段
從業經歷
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和廣大師生員工,相繼于1998年8月啟動了跨世紀校園建設工程;于1999年1月相繼啟動了跨世紀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和學科建設工程;于2001年帶領全校領導班子,以“三個代表”的思想為指導,堅持與時俱進、超常規思維,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學?畿S式發展的整體構思和戰略部署。
編輯本段
業績思想
教育模式
將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從昔日的以科學和工程教育為主,向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素質教育方向過渡。
學科結構
將學校學科結構從以單學科為主向工、理、文、藝術、社會等多學科的方向過渡,以利于素質教育和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培養。為此先后成立了理學院、藝術學院、體育系。
教育教學質量
借用我國在科技和經濟領域中的成功做法,走引進、消化、吸收、發展、提高之路,加速了學校幾個重點學科盡快向國際一流的學科靠攏的步伐,逐步在全校推行“雙語教學”。
科研和學術地位
方面。進一步放寬科研經費分配政策,對有水平的科研論文和成果實行重獎,積極與國際一流的研究單位聯合申報科研項目。
生源結構
逐步取消在陜的二本招生,擴大研究生規模,積極爭取申報研究生院。
辦學經費
通過資本運作和適度貸款,走出自我滾動發展之路。成功地收購了陜西鋼廠,并正在進行著良好的運作。
師資隊伍
在加大培養力度的同時,積極聘用國內外有高深造詣的退休教授在學校任教或指導研究生。
編輯本段
從業貢獻
徐德龍教授長期從事硅酸鹽工程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與工程技術研究、推廣和教學工作,是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1 對以懸浮預分解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水泥干法生產工藝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而新穎的觀點、概念、見解和建設性的意見”,因其“獨創性”而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高度評價,“對水泥工業的技術進步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影響”,被行業知名著作和教科書多處引用。
2 開發了三個系列的x·l型技術,使國外引進的三種立筒預熱器窯產量翻番,熱耗下降30%,電耗下降15%,噸水泥投資降低50%,水泥熟料質量提高。在100多家企業推廣后,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3 創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理論,用高固氣比預熱預分解技術建成4條生產線,主要指標居同類型窯國際先進水平。
4 創辦了集教學、科研、產業和新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粉體工程研究所”,將成果推廣積累的三千多萬元用于深層次研究和科研條件的改善,共培養博士16名、碩士28名。
5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一等獎4項(排名第1),二等獎3項(兩項排名第1、一項排名第2)